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2022-2025规划》)。《2022-2025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提出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
这是继2019年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2019-2021规划》)后,央行第二轮编制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通过对比两份规划内容,可以梳理出我国近些年金融科技的发展脉络,监管重点,并从中探寻未来的方向。
首份金融科技发展规划锚定监管科技与数据治理
《2019-2021规划》是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历程中第一份科学、全面的顶层规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份规划提出,到2021年我国要建立健全科技发展的 “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上述目标已经基本实现,金融科技正在成为驱动金融变革的重要引擎。
《2019-2021规划》主要明确六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加强战略部署与顶层设计,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成为2019年到2021年金融行业创新转型的主旋律。回顾过去三年笔者发现,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落地与金融机构加强数据治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脉络,这对未来金融科技发展也将产生持续、长远的影响。
新版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聚焦数据、安全、普惠、人才
2022年新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主要提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这八项任务简单来讲,一是强化金融科技治理,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金融科技伦理规范体系;二是全面加强数据能力建设,在保障安全和隐私前提下推动数据有序共享与综合应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三是建设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四是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五是健全安全高效的金融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激活数字化经营新动能;六是着力打造无障碍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绿色、人性化的数字金融服务;七是加快监管科技的全方位应用,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八是扎实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
与三年前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相比,《2022-2025规划》提出了从“立柱架梁”到“积厚成势”的发展目标。在新的八项重点任务中,金融科技治理被放在了首位,并且多次重点提及“数据”,强调在保障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推动数据有序共享与综合应用。
2021年,数据治理和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立法、监管及处置力度持续加大。2021年9月《数据安全法》正式施行,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将数据治理纳入新增的监管评级要素;11月《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不得进行大数据杀熟,对人脸信息等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做出规制,并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工作机制等。
在《2022-2025规划》中,发展金融科技无障碍服务体系,以及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两件事也被提到八项重点任务的高度。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吹响了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号角。银保监会也正在制定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近年来引发热议的“数字鸿沟”问题,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应用适老化改造”。自疫情以来,金融机构纷纷推动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提升无障碍服务水平,助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人才方面,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2021年8月,上海首次将金融科技类纳入地方紧缺人才目录中。11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培育专业人才队伍,鼓励银行保险机构选配具有科技行业背景、科技金融专业知识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加快引进培养懂科技、懂金融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组建专业化科技金融团队,强化科技领域行业研究”。
展望2022及更长远的未来,随着《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发布实施,金融监管持续规范和数据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行业必将在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