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在服务“三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对于突破“三农”发展瓶颈、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整体框架下,重庆农商行自2008年6月改制组建为统一的法人农商行以来,成功实现了“农信社-农商行-万亿上市银行”的跨越发展,既是服务实体经济典型代表、又有现代企业经营独创特色,始终走在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前沿。综合实力已从成立之前全国同类机构第25位,上升至目前全球银行119位、全国银行22位,跃居全国农商行和中西部银行之首,成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典范和样本。
统计数据显示,成立十三年以来,重庆农商行累计纳税超过500亿元,连续多年对重庆GDP贡献超过1%,税收贡献保持市属国企前列。截至2021年9月末,该行资产规模突破1.2万亿元、达12513亿元,较成立时增长6倍;存款余额7591亿元,较成立时增长6倍;贷款余额5784亿元,较成立时增长7.1倍。同时,不良贷款率从成立时的13.5%下降至1.27%,拨备覆盖率从66%上升至312%,监管评级始终居于农信机构第一梯队。此外,该行稳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国唯一被评为国企改革“双百行动”A级的银行。
回望十多年的改革之路,重庆农商行之所以能够稳步前行,成为全国资产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农商行,不但得益于其突破桎梏、创新发展的坚定决心,更在于其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初心不改。
奠定“实力”——发挥体制优势,筑牢发展基石
从管理分散的“农信社”,到统一法人、权责分明的“农商行”,再到规模和品牌齐升的“万亿上市银行”——重庆农商行的快速成长,始于在党建引领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据悉,在农信社时期,各法人机构党组织关系归口当地、管理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改制成立后,重庆农商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狠抓党建工作,及时将各级党组织关系上收总行党委统一管理,明确党组织法定地位和具体职权,实行党委班子成员与董事会、经营层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将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同部署、同考核、同推进,党建考核占比提升至20%,建立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确保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同时,充分发动45个党委、546个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7000余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开展“一支一品牌”培育创建,优化党建考核激励,将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分支机构及网点负责人绩效考核,着力构建党建工作与业务绩效融合推进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全行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在党建引领下,完善公司治理是重庆农商行得以实现稳健发展的一大法宝。解决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缺乏约束等问题,统一法人、统一管理、统一授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改制成立后,重庆农商行由分散法人合并为省级统一法人,建立起了形神兼备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体系,有效解决了多级架构权责利不对等、力量分散、政企不分等问题,改善了县域法人支农力量分散、资源不均衡等短板,服务“三农”和县域的责任更大、能力更强。同时,重庆农商行敢于接触矛盾、大刀阔斧改革,建立起现代集约运营体系,根据分支机构实际情况给予差异化授权,有效解决了成本高、效率低、不规范等问题,切实增强科学决策能力。
改制成立后,重庆农商行打破固有思维,坚持把企业推向市场、用制度代替人情,制定了以岗定薪、薪随岗走,绩效与业绩、规模和创利“三挂钩”的市场化考核体系,形成了凭实绩说话、靠本事吃饭的良好氛围。如,敢于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实现员工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进职业经理人5人,引入创新研发人才150人,招聘大学生4200余人,本科学历占比由5%上升至75%,全行员工平均年龄37岁,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展开全文改制成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改革,重庆农商行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实现稳步提升,多家机构从资不抵债到扭亏为盈,在业绩指标、全面风控、合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基础上,重庆农商行勇于“先吃螃蟹”,大力促进农村金融向资本市场靠拢,提升转型升级成效。2010年,该行在H股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上市农商行,超额认购达6倍、募集资金达17亿美元;2019年,完成A股上市,成为全国首家“A+H”股上市农商行、西部首家“A+H”股上市银行,为重庆引入100亿元“真金白银”,创下渝股募资新记录,也为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担当“主力”——坚守“三农”初心,深耕县域金融
一直以来,“支农能力是否增强”是观察农村金融改制的焦点。纵观重庆农商行,改制成立后,其支农支小的主力地位在改革后得到了有效加强。
早在改制之初,重庆农商行就许下了“改制不改向,改名不改姓”的庄严承诺,扎根“三农”、深耕县域。改革过程中,重庆农商行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充分发挥贴近“三农”、熟悉“三农”的独特优势,逐步积累形成了服务“三农”的“五专”机制。
设置专门组织架构——董事会、高管层均下设三农及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委员会,成立乡村振兴金融部,建立起服务“三农”专职部门、“三农”分支行、乡村振兴专营金融服务中心、农村便民金融服务点等多层级、全覆盖的乡村振兴服务体系;推出专项政策激励——对支持乡村振兴实施倾斜考核,将涉农信贷利息收入20%调增支行经济利润,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业务进行绩效奖励,激发内生服务动力;创新专项信贷产品——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特色效益农业贷、乡村旅游贷等特色涉农贷款产品50余个,为农民生产经营、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生活宜居等提供资金支持;提供专属金融服务——在全市8000多个乡村推行“服务到村、帮扶到户、惠及到人”的服务机制,年均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5000场;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培育“一懂两爱”三农金融人才队伍,把年轻同志派往偏远地区锤炼,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凭经营业绩和支持乡村振兴实绩正向调动。
这些机制的建立,有效改善了县域法人支农力量分散、资源不均衡等短板,重庆农商行也因此力扛全市支农主力军大旗,以占全市10%的贷款份额,发放了当地近30%的涉农贷款、超过50%的普惠型涉农贷款、25%的普惠型小微贷款以及20%的民营贷款,均居重庆各类金融机构第一。
截至2021年9月末,重庆农商行已在县域拥有1450余个网点、4900余台自助服务机具、近1000万户手机银行用户、并推出流动银行车服务,有效构建了“乡镇有实体网点、村社有自助机具、个人有手机银行”的多层次、多渠道金融服务体系。
与当地主要支持县域的银行相比,重庆农商行的涉农贷款“基数最大、增速最快、余额最多、优势扩大”,近十年涉农贷款增幅达340%。截至2021年9月末,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超过1880亿元,是当地支持县域贷款最多、力度最大的银行。
凝聚“动力”——加快多元布局,勇于先行先试
做好农村金融改革,不但要竭力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需要建立强大的自生能力,妥善处理好社会责任和商业可持续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重庆农商行无疑交出了一份极具示范效应的靓丽答卷。
近年来,面对日益增长和变化的金融需求,重庆农商行抓住机遇先行先试,加快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坚持以多元化手段提升专业化能力,不断探寻提供更平衡更充分的优质服务。
2010年,设立首家村镇银行;2012年,成立首家异地分行;2014年,设立渝农商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设立渝农商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不断精心布局,重庆农商行目前已实现信贷、投行、理财、资管、金租、消费金融等领域全覆盖,成为了全国农商系统中资质牌照布局全、金融辐射能力强的机构。
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重庆农商行之所以能成为农商系统“头雁”,除了有体制、战略、管理等因素外,还涌动着科技和创新的澎湃动能。
在“科技兴行”战略下,重庆农商行以金融科技赋能全行转型升级,形成“线上+线下”一体的优质高效金融服务,并在同类机构中率先成立金融科技中心,形成自建团队、自主研发、自有技术、自创产品的“四自模式”。成功获批我国“金融科技试点”“金融标准创新应用试点”2项试点资格和重庆第一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申请各项专利近80项,成为全国唯一入选国家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地方金融机构。打造的“面向感知认知能力的银行数字化管理”项目成功入选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项目”,是银行领域和重庆地区唯一上榜的标杆项目。
“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履行金融国企职责与使命,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县域,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重庆农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重庆农商行将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深耕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矢志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坚持‘零售立行、科技兴行、人才强行’发展战略,走好走实新万亿发展之路,为助力重庆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文/金浩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