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徐慧
近年来,中国咖啡市场风口凸显。嗅到香气,资本蜂拥入局,赛道持续升温。
据艾媒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年7月,咖啡赛道已有近50起融资事件发生。仅今年前7个月,行业资本融资金额已达63亿元,远超2020年全年数额,也超过了上一轮融资高潮时期。
在资本、技术的全力助推下,新一轮“咖啡热”已然兴起。咖啡赛道为何屡获资本青睐?谁又能在行业混战中借势起飞?
巨头增速放缓 国产品牌发力
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庞大且潜力无穷。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0000亿元。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咖啡相关企业共15.7万家,今年前8个月新注册企业1.7万家,同比增长13.3%。
在众多外国咖啡品牌的夹击下,本土新锐企业正发力崛起突出重围,不断抢占线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行业或将迎来崭新格局。
作为咖啡界公认的传统巨头,星巴克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可谓喜忧参半。这一季度,星巴克中国的收入约为9亿美元,同比增长45%,客单价同比下滑9%。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19%,未达此前预期的27%~32%,星巴克将其下调至18%~20%。
另一方面,国产咖啡品牌来势汹汹。今年7月21日,精品咖啡品牌Seesaw宣布完成A+轮过亿元融资,新茶饮品牌喜茶作为战略投资方入股,老股东弘毅百福跟投;7月23日,新锐咖啡连锁品牌M Stand正式宣布完成超5亿元的B轮融资,由启承资本、黑蚁资本联合领投,高榕资本跟投。预估投后估值约40亿元;2021年8月26日,Nowwa挪瓦咖啡完成A+轮融资,由金沙江创投领投,盛景嘉成、伯藜创投跟投。同时,便捷式咖啡品牌三顿半、时萃SECRE、永璞、隅田川等均拿到亿元级规模融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咖啡新贵Manner品牌已完成今年以来第四次融资,其中不乏字节跳动、美团龙珠等知名投资机构。据公开信息披露,Manner咖啡关联公司上海茵赫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0月15日,Manner首家门店位于上海,仅2平方米。从2020年12月到今年6月,历经多轮融资的Manner咖啡估值已飙升至20亿美元。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目前Manner咖啡在全国营业门店已超150家,其中上海地区超90家。这意味着,Manner咖啡单店估值已破亿,远超星巴克和瑞幸。备受资本青睐,Manner咖啡将上市的消息频传,尽管创始人已回应称公司无上市计划,但其后续发展仍引人关注。
展开全文除了上述新兴本土品牌外,不得不提的还有“逆风翻盘”的瑞幸。今年4月15日,瑞幸与公司股东大钲资本、愉悦资本达成2.5亿美元新一轮融资协议,其中大钲资本领投2.4亿美元,愉悦资本投资1000万美元。
财报显示,2020年12月31日,瑞幸咖啡在中国56个城市经营3929家自营店及874家合伙店;累计交易客户数量超过6490万,较2019年同期增长60%。受到规模经济的增长推动,2020财年经营费用在净收入中的占比也从2019年的206.2%下降到164.1%。瑞幸咖啡净收入达40.34亿元,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由于产品平均售价提高,整体营收还是较2019年实现33.3%的同比增长。
瑞幸咖啡是如何实现自救的?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和金融学硕士生导师江瀚在“知乎”平台上表示:瑞幸咖啡精准定位了咖啡市场上的一个空白地带——“在精品咖啡领域比速溶咖啡有更好的口感,价格比星巴克等品牌更低”,形成独属自己的优势,并把这种优势不断地发展壮大,这是当前瑞幸咖啡得以存活的最核心的原因。
产业链日趋完善 下游竞争白热化
在资本的持续助推下,国内咖啡赛道热度居高不下,相关产业链景气度也有所提升。整体来看,我国咖啡行业主要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领域。
上游领域主要涉及咖啡豆种植、采购和相关机器供应,集中度较低。目前中国咖啡豆主要来自国外进口,部分来自云南。国内产业链代表贸易商包括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海南力神公司、保山景兰公司等。机器供应方面,专业型咖啡机市场基本由国外企业占领。国内生产企业主要提供家用咖啡机等相关器械,代表性企业有美的集团(000333.SZ)、新宝股份(002705.SZ)、小熊电器(002959.SZ)、ST德豪(002005)、广州大正集团等。
中游环节则主要是咖啡豆的深加工,主要参与者是各大咖啡豆烘焙加工厂。国内代表公司有佳禾食品(605300)、后谷咖啡等企业。
下游领域集中度更高,整体竞争激烈。可按照咖啡的流通和消费形式对下游环节参与者进行划分。仅就流通环节而言,咖啡市场主要为线上线下结合,包括连锁咖啡店、便利店、电商等参与者。目前,线上平台是即饮咖啡的主要销售渠道。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2-4月,淘宝、天猫平台上的即饮咖啡销量集中度较高,市场份额排名前4的品牌合计占70%以上;从咖啡消费形式上划分,参与玩家可划为现磨咖啡、即饮咖啡、速溶咖啡三大类。其中,现磨咖啡的代表性品牌有星巴克、瑞幸、太平洋咖啡、Costa、Manner等;而即饮咖啡市场的代表品牌有星巴克、雀巢、UCC、农夫山泉、康师傅等;速溶咖啡市场的代表品牌有雀巢、UCC、三顿半、永璞、时萃、隅田川、中原G7等。下游领域入局者众多,行业竞争白热化。
市场下沉 道阻且长
据《2021中国咖啡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咖啡渗透率达到67%,人均咖啡消费量接近日、美、韩等成熟咖啡市场水平,这也是品牌咖啡争相布局一二线城市的主要原因。
据《中国餐饮品类与发展报告2021》显示,二三线城市的咖啡需求增加,占比也分别达到了20.6%和17.9%,“小镇青年”成咖啡消费潜力股。为抢占市场份额,各大品牌选择加大对下沉市场布局。据公开信息,星巴克中国高级质量经理尼力表示,到2022年,星巴克计划将下沉到更多的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瑞幸咖啡方面,继去年4月将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店铺的比例提升了3个百分点后,今年年初又针对下沉市场发布了专门招募“新零售合作伙伴”的计划。Tims咖啡则对外宣称将会把今年的首轮扩张选址放在二三线城市。各大咖啡企业集体下沉,显示出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咖啡增量市场日益引起企业重视,“小城”咖啡消费场景争夺战一触即发。
尚未发掘的下沉市场是掘金赛道还是资本熔炉?对此,一位深耕咖啡行业多年的行业人士表示,目前三四线城市市场不够成熟,品牌进入下沉市场面临的更多是品类间竞争,若一味强调精品店模式下沉,则会使门店成本走高。因此,在对价格敏感性高的下沉市场,如何把握企业盈利与消费者接受度之间的平衡,仍值得思考。
我国的咖啡市场历经多年沉淀后,迎来黄金发展期。资本沸腾的赛道上,庞大的蓝海机会仍待挖掘,但如何跑好下沉市场,日益成为摆在众多咖啡品牌面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