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外资公募巨头贝莱德
资管巨头贝莱德基金在境内的首只公募基金已经发行。这是其进军中国公募基金业的第一步。对于国内基金业来说,外资巨头的加入带来更多元化的视角,同时也会加剧基金战场原本已非常激烈的竞争态势
资管巨头贝莱德基金在境内的首只公募基金已经发行。这是其进军中国公募基金业的第一步。对于国内基金业来说,外资巨头的加入带来更多元化的视角,同时也会加剧基金战场原本已非常激烈的竞争态势
文 | 《财经》记者 张欣培 黄慧玲
编辑 | 陆玲
首只纯外资公募基金即将成立。
9月3日,贝莱德基金发布提前结束募集的公告。该公司首只公募基金贝莱德中国新视野从2021年8月30日起开始募集,原定募集截止日为9月10日,募集上限为80亿元,发行首日的认购规模就超过了30亿元,现决定于9月3日结束募集。
贝莱德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二季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贝莱德资产管理规模达9.5万亿美元,较2020年年末的8.68万亿美元有显著增长。自1988年成立以来,贝莱德管理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达到了32%。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只基金产品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来说,这是进军中国公募基金业的第一步。对于国内基金业来说,外资巨头的加入带来更多元化的视角,同时也会加剧基金战场原本已非常激烈的竞争态势。
毫无疑问,中国公募基金业是一条高速发展的朝阳赛道。贝莱德基金将以何种方式打响第一枪?首只产品如何定位?采取哪些投资策略?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
中国基民的疑问
贝莱德非常看重中国市场。
展开全文贝莱德基金总经理张弛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投资机会对全球投资者来说都至关重要。中国市场既有发达市场的质量和稳定性,又有新兴市场的增长潜力和机会,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到替代者,在全球市场的资产配置方面具有独特意义。
“从全球的框架看,中国市场在很多方面与全球的经济周期、政策是不同步的,这种不同步意味着机会。中国对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上非常快。因为中国市场巨大以及特殊性,关注中国市场是必然。”贝莱德基金首席投资官陆文杰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中国公募基金业的发展阶段来看,贝莱德选择在这个时候发行首只公募基金产品,可谓恰逢其时。
公募基金在国内被公认为最透明的资产管理行业。近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基金业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提及,“目前,公募基金有效账户数达11.9亿个,权益类基金长期业绩显著超过大盘指数,累计向投资者分红3.3万亿元,个人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信赖不断增强,通过投资公募基金入市的趋势正在形成。”
尤其是近两年,“炒股不如买基金”的趋势愈发明显,公募基金强力的赚钱效应,吸引了大量新基民入场。与此同时,公募基金业本身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全市场共有基金8516只,管理资产规模达23.5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三成左右。
随着公募基金在国内局面的大幅打开,让贝莱德的中国公募征途开局便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同时,它也将与145家深耕A股市场已久的基金公司正面PK。
对于贝莱德的首只产品,国内投资者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外资会水土不服吗?”、“拟任基金经理没有公开业绩,靠谱吗?”、“究竟值不值得买?”更有投资者表示,“国内的基金选择已经足够多,不缺好产品。外资基金看起来没有特别的竞争力,还得等运作一段时间观察业绩再说。”
而贝莱德基金方面则信心满满。“贝莱德基金在中国的愿景是希望可以将自身全球积累的投资经验,结合本土的情况,针对中国不同的客群,根据他们的风险偏好,提供多种产品解决方案。”陆文杰说。
贝莱德的中国战略
在中国允许外资全资经营公募基金后,诸多国际资管巨头动作频频。最终,贝莱德抢先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外商独资的公募基金。
实际上,贝莱德对中国的兴趣由来已久。
2015年,贝莱德在华成立了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贝莱德海外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2017年底,贝莱德在上海的外商独资企业——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就已正式登记成为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并于当年12月拿下私募牌照。此外,贝莱德通过QFII、RQFII沪/深股通、债券通等途径投资中国。
在中国放开限制后,贝莱德不仅成立了贝莱德基金,其还与中国建设银行全资理财子公司合资成立了理财公司。目前,这是贝莱德布局中国市场的两大主体。
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汤晓东在采访中表示:“两大主体将独立运营,商业战略目标有所区分,但高度互补,我们希望可以覆盖更多的中国投资者群体,提供契合每个群体的投资解决方案。”
目前,贝莱德基金的团队已搭建完毕。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贝莱德基金目前有高管5名,员工人数45名,其中有43人取得基金从业资格。
贝莱德基金董事长为汤晓东,曾任证监会国际部副主任、华夏基金总经理、广发证券副总经理等管理职务;总经理为张弛,曾任光大保德信基金副总经理、泰康资产副总经理。
为了更好地扎根中国市场,贝莱德基金提出了明确的本土与全球经验相结合的策略。“国内行业发展的十分迅速,有许多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但同时我们也在引进境外优秀经验,比如在国内投研中我们会引入全球的风险管理经验。我们会继续发挥自己全球化视野的特色。长期稳健的投资、注重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这些核心理念不会改变。”陆文杰表示。
贝莱德基金中国的投研团队也是“中外结合”的模式。贝莱德基金总经理张弛介绍,目前团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全球投研团队的部分人员被重新安排在上海的基金公司,发挥贝莱德的投资、风险管理特长;此前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WFOE)的投研团队也将转到公募基金,而此前该团队就与海外团队紧密合作;此外,贝莱德也从市场上招聘了其他投研人员,与其他两个团队形成互补,从而形成贝莱德自己的特色。
“贝莱德深耕中国市场超过15年,我们将凭借全球视野的投研平台、洞察中国价值的投资能力和行业领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中国市场推出一系列公募基金产品,助力更多中国投资者实现财富幸福。”张弛表示,“贝莱德强调全球视野和本土实践紧密结合,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即‘换个角度看中国’”。
陆文杰认为,本土化不意味着要与国内机构一模一样,投资方法的多元化能够给行业带来更加健康的发展。
寻找A股投资机会
贝莱德最有名的投资风格是ETF策略。不过,贝莱德基金发行的首只产品却是一只主动权益基金。
“我们希望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解决方案,而这种方案不单单包括一种产品,而是产品组合。先推哪个以及后推哪些,对于长期运营来说只是步骤问题。”陆文杰表示。
贝莱德为首只中国公募基金配备了两位基金经理,单秀丽和唐华。资料显示,单秀丽曾担任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投资经理,贝莱德资本管理公司(威明顿,美国)量化风控/收益分析师。唐华拥有16年A股投研经验,曾担任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投研董事、英国施罗德集团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中原证券资产管理总部研究总监兼A股投资经理、香港鲍尔太平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资深研究员、东方证券策略研究员。
对于中国市场的看法,贝莱德更看重长期增长和结构性机会。陆文杰表示:“现在经济会更加偏重于长期增长质量,尤其是长期的人口趋势、生产力发展趋势、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趋势,未来几个季度,短期增速不是关键,长期增长的质量方面的转型比较重要。”
陆文杰认为,中国存在结构性变化的契机,后疫情时代全球的供应链也发生了很明显的变革,一些国家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很多变化可能对投资方面的估值体系、研究公司的体系产生结构性的变化。
A股接下来的投资机会,陆文杰更偏爱景气非热门行业以及高品质的成长型行业。
“第一是景气非热门行业。有些热门行业抱团严重,已经非常拥挤。而且有些行业政策变化较大。但是像智能家电、财富管理这些行业,景气度在未来几个季度都比较高,但又不是特别拥挤。第二,高品质的成长型企业上半年业绩虽然不好,但主要由不可持续原因造成,我们会特别关注。”陆文杰表示。
陆文杰说:“在A股市场有很多投资机会,我们不能用一种狭窄的目光看待问题,试图用全球化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投资机会。”
市场大热的新能源也是贝莱德基金投资框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贝莱德的首只基金投资方向即包括新能源行业。
“新能源是一个大的主题,这不仅仅是中国的,这也是全世界的议题。新能源在全球都有很多机会。中国新能源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比非常大。我们是否可以在其中找到不一样的投资机会,这需要一种不一样的眼光。”陆文杰说,新能源行业涉及很长的产业链。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周期和规律,不是所有的部分都会得到高估值。在投资标的选择上,贝莱德基金更倾向于成长期与成熟期。
“从企业成长来看,很多新能源的细分行业盈利增速很快。但是,这些细分行业未来最终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存在很大未知,也可能比较混沌。所以,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都要考虑。”陆文杰表示。
在成熟企业的选择上,贝莱德基金更关注的是估值,是否在一个合理的可持续的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与它自身的估值是否匹配。“我们选择标的的方法是将成长主题会放在不同的阶段,然后用一些量化和定性的指标去做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刊于9月6日《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