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保财险的“万象云”“电梯安全卫士”等多项创新科技成果亮相第二届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据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多年风险管理经验沉淀和数字风控技术迭代升级的产物,“万象云”风险管理平台整合了公司在安全生产、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新技术新风险等领域的多项物联风控成果,通过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投保企业所处地域环境、灾因/灾害损失程度等信息,综合评估企业风险状况,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理赔”的全周期闭环风险管控。
上线两年来,“万象云”已累计对接全国逾两万台物联预警设备,实现180万余次有效预警,协助投保企业成功处理风险隐患超过165万起,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控大脑”。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中国人保近年来在科技风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领域进行实践探索,广泛将数字化、线上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气象监测和模型搭建,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关注民生的“关键小事”,以实际行动帮助企业与个人降低风险,助力全社会共建大安全大应急体系。
“保险+气象”降低灾害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多发重发态势,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国务院于2022年出台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实施“气象+”赋能行动。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
科技赋能之下,气象和保险得以深度融合,更好地助力防灾减损提质增效。据记者了解,中国人保通过与气象局合作,引入2170个气象台站和680万条气候指数、实时降水、风速、风向等数据,通过自动化采集、分析和预测技术,对重点区域的暴雨、冰雹、雷电、降雪等16类灾害风险进行监测,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夯实了气象监测由宏观到微观的数据基础,提升了对于气象态势变化的及时掌控能力。
依托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中国人保利用人工智能和文本挖掘技术,研创精准、高效的灾害风险指数模型,基于300余个特征因子智能识别灾害原因,构建灾害风险地图,实现对标的地质灾害风险指数的量化分析。
在气象灾害预警方面,中国人保一方面通过建立分等级、分区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流程,使系统自动关联气象信息、预警模型、灾害范围和客户标的,生成暴雨、洪水、台风、强对流、海洋天气等气象公报或预报;另一方面,以科技手段赋能气象信息和灾害监测、预测等服务在各行业的应用实践,优化、完善“保险+气象+预警”防灾减灾新模式,以有温度的风险减量服务护航高质量发展。
“预警+服务”为农业增产减损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
中国人保近年来加快推进“承保+减损+赋能+理赔”新模式,将防灾减灾环节前置,引入病虫害防控、人工干预天气、增产增效等新技术,通过保险促进粮食减损,保证农民收益稳定。
中国人保基于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线上化流程,借助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和大数据预警平台,建立了集气象灾害监测、分析、预警等于一体的智慧农险预警服务机制,实现灾前、灾中、灾后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全面提升对于突发灾害的服务能力。
中国人保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人保集团正在全面建设农业保险“耘智保”App,打造农业保险数字化、智能化运营管理体系,为农户、农险工作人员等提供农险承保理赔全流程业务处理、农业气象防灾减损及农业政策资讯等服务。
在种植险方面,中国人保采用3S技术建设了GIS村级地块库,接入遥感卫星数据、无人机航拍、气象数据、土地确权数据,实现了“智慧承保、智能减损、科技理赔”;在养殖险方面,通过耳标OCR识别、一拍知重、牛脸识别等科技手段,实现智能高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