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不退”的通胀为美联储在3月加息50个基点创造更大政策空间
持续火热的通货膨胀、炙手可热的就业市场和反复无常的消费数据,使得美联储在3月底开会时有可能加息半个百分点。
在本周的单独采访和演讲中,两位央行政策制定者表示,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经济的潜在通胀压力依然强劲的情况下,他们愿意支持下个月更大幅度的50个基点的加息。
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洛蕾塔·梅斯特(Loretta Mester)周四表示:“在这个时刻,即将到来的数据并没有改变我的看法,即我们需要将美联储基金利率提高到5%以上,并保持一段时间。”。
上个月,美联储投票决定将基准利率再提高四分之一个百分点,至4.5%至4.75%之间,并表示今年还会有“两次”的加息。此前,他们在12月的会议上上调了半个基点,并连续四次上调75个基点。中央银行通常以四分之一点的增量调整联邦基金利率。
梅斯特目前不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的投票委员,她表示,她在1月份看到了“令人信服的”经济证据,要求加息半个百分点,并表示如果条件允许,美联储可能会再次加快加息步伐。
她说:“你知道,这并不总是25个基点。”。“正如我们所展示的,当经济需要时,我们可以更快地行动,我们可以在任何特定的会议上做得更大。这将取决于经济的发展。”
圣路易斯联储主席詹姆斯·布拉德(James Bullard)在田纳西州杰克逊的大杰克逊会议厅(Greater Jackson Chamber)发表演讲后也表达了这种情绪,他告诉记者,他希望尽快将美联储的政策利率提高到5.375%。这意味着利率需要提高大约75个基点。
他表示:“我的总体判断是,这将是一场与通胀的长期斗争,在我们度过2023年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必须继续表现出对抗通胀的决心。”。
布拉德今年也不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投票成员,他表示,他将保留对官员下个月应该做什么的判断。他说:“我不会排除那次会议或未来任何会议的任何可能性。”。
他们的评论正值一系列比预期更热的经济数据之际,包括强劲的1月就业报告和令人失望的通胀报告,该报告指出高消费价格普遍存在。劳工部周二报告称,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0.5%,为三个月来最高。年通货膨胀率也出人意料地上升到6.4%。
这些数据促使一些交易员重新审视今年的加息预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现在押注美联储下个月可能加息50个基点。根据CME Group FedWatch工具的数据,约21%的交易员正准备在3月21-22日的会议上大幅加息,而一个月前仅为4%。
新财富变局应运而生 品牌创业需抓住机会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每经特约评论员 李光斗
经济重启包括生产、消费和投资的重启。冬天是积蓄能量的季节,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3年疫情让中国的电影产业遭遇挫折,人们以为中国电影人都已躺平,而《流浪地球2》在2021年10月投入拍摄,《满江红》在2022年6月26日开机,正是在这两部国产大片的引领下,2023年春节档电影市场重焕活力。由此可见,财富机会本身就是一个积累与准备的过程,当新财富机会来临,能否抓住,关键在于是否在萧条的时候为下一次繁荣做好准备。
虽然2023年我们仍然会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但是比黄金更珍贵的是信心,比能源更稀缺的是市场。中国市场仍蕴含着巨大的新财富机会。
新生需求就是品牌创业的好机会
依托于中国市场的基础优势,新能源、新基建、新智能、新消费、新生活与新平台等领域仍具有巨大的重启机会与投资优势。新的商机蕴含在“需求、流量、创新、品牌”之中,消费者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或者说社会生活中消费者新生的需求,就是品牌创业的机会,只要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任何行业都可以重新被颠覆。
在新消费的大潮之下,谁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抓住消费升级的趋势,谁就把握住了中国未来最大的商业机会。同样,传统能源转型与新能源开发风潮之后,新能源应用模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疫情冲击商业社会的活力,也催生商业模式的变革,在疫情之后,仍会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未来在线教育、在线购物、在线开会,甚至在线恋爱、在线就医都会成为常态。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都因此而受到影响。从“高大上”到“宅萌宠”,寻找新赛道,发现新商机,建立新认知。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商业,每个人都可以做网红,都可以打造个人的IP。
中国的本土化高科技企业在政策与资源配置上的红利将会与日俱增。以大数据运用、监控安防、位置定位、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科技在中国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构建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提供了可能。作为未来竞争的科技高地,各国都开始强化自己的产业链,从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和智能互联网演进。人工智能则被视为推进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中国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基础资源领域核心技术,正在掀起新的投资热潮。
以大健康与“银发经济”为代表的新行业与新赛道焕发出新的商机。大健康产业已扩展到围绕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一切产业都有与大健康产业融合的机会,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获得更大的健康动力,包括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和远程办公产业都在加速产业化。远程医疗正在从单纯的线下诊断发展到线上诊疗,从各项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和扩散,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为药物研制提供技术“护盾”,在产业互联网数字化的架构之下,这个传统行业正在发生迅速的改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巨大需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智能机器人将成为老年护理市场的主力,更有希望成为“拯救”老龄化的刚需希望。对健康长寿、社交情感、老有所享、老有所为的广泛需求使得“银发经济”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除了医疗健康、日常消费,老年旅游、保险理财、精神生活、智能健康管理、居家照护、营养与保健品等都有巨大发展潜力。
品牌经济就是经济周期的避风港
2023年最大的隐忧之一其实还是资产贬值的趋势是否能得到遏制。企业的价值存在除了吸收就业挣到钱,还在于企业是否还值钱,在于资产的保值增值,在于企业的现金流是否充沛,以免陷入资产负债表缩水引发的连锁式衰退陷阱。
正如美籍经济学家、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在其著作《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一书中所指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通常会在极其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发生。资产价格的崩溃造成在泡沫期过度扩张的企业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表失衡,企业负债严重超出资产,这就使得这些企业面临资不抵债、技术性破产的窘境。然而,由于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没有问题,他们并不会选择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会将经营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在停止借贷的同时,将会利用后续的现金流来偿还过去的债务,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希望能尽快走出技术性破产。这种行为,从单个企业来讲,自然是理性的。然而如果所有企业同时还债、修复资产负债表,最终则会导致宏观经济中出现“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现象。这会导致企业借款需求萎缩,进而总需求减少,经济则会陷入长期的大衰退。
而有一种资产仍旧是经济周期的避风港,未来最重要、最持久的变现资产,也是从小企业发展为大企业的桥梁,它就是品牌与品牌经济。李嘉诚曾言:建立个人和企业的良好信誉,这是资产负债表之中见不到但却是价值无限的资产。在大重启时代,品牌作为一种投资战略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成为最快速和最持久变现方式的工具之一,企业只有把品牌做好、做强才更有价值,更能安身立命。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最宝贵的资产都是品牌,一个成功品牌往往是任何有形资产所不能替代的。
商品的价格与功能,并不仅是由企业决定的,更在于消费者认为商品得值多少钱,有什么用。如果仅限于产品、价格、渠道与促销的“一招鲜”,没有转化为品牌积淀与品牌优势,就难以突破“各领风骚没几年”,很快就陷入被别人所替代的同质化竞争困局。品牌经济之所以是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形式之一,更在于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赚钱工具就是品牌。品牌是溢价的利器,推动产品卖得贵、卖得快、卖得多、卖得久,实现持续赚更多钱的目标。即使企业的资产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天文数字的价格标示,也可能只是沉淀于土地、厂房与设备的数字。而品牌的力量可以加速资金周转率,带来更大的现金流,是一种快速和持久的变现方式。
同时,品牌也是从小企业发展为大企业的桥梁。一个小厂、一家小店,没有品牌支撑,就很难抵御各种风险,只有建立起品牌优势,才能拥有扩张复制的资本。在营销和推广费用高企、大品牌日益形成垄断的情况下,其实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做成品牌;在消费碎片化的时代,更有机会成就品牌。小企业变成大企业的桥梁就是品牌,无论是奢侈品品牌还是日用产品的品牌,都需要在消费者心中烙下自己的印记,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
疫情改变世界的发展进程,新的财富变局应运而生。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顺应变化,与时俱进,以新能源、新基建、新智能、新消费、新生活与新平台为代表的疫后新经济,将会成为实现转型突破和财富增长的新亮点。(作者系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央视品牌顾问)
胆子真大!控股股东约7亿市值被司法冻结 竟迟迟不披露!监管多次督促并发函2月19日晚,万通发展公告,于近日收到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通知,获悉公司控股股东嘉华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万通控股所持公司部分股份被冻结。本次被冻结股份合计1.06亿股,占其所持股份的10.66%,占公司总股本的5.17%。
不过,上述股份被冻结早在2月6日就发生了,但公司迟迟不披露。期间,上交所多次督促,并于2月13日向公司发出监管工作函,要求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但市场还是没等来冻结相关情况的公告,反而在2月16日晚等来一份万通发展“关于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减持股份达到1%”的公告。
2月17日,上交所向公司下发问询函,要求说明“在明知股份冻结且我部已明确督促披露的情况下,至今未能对外披露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故意延迟披露负面公告以配合相关股东减持股份的情形”。截至记者发稿,公司暂未回复问询函。
1.06亿股约7亿市值被冻结
根据2月19日晚万通发展这份姗姗来迟的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股权司法冻结及司法划转通知(2023司冻0206-1号)》”,获悉公司控股股东嘉华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万通控股所持公司部分股份被冻结。
其中,嘉华控股被冻结330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0.51%,占公司总股本的0.16%;万通控股被冻结1.03亿股,占其持股总数的29.67%,占公司总股本的5.01%,冻结申请人均为中融信托。这样,两者合计被冻结1.0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17%,按最新价6.74元/股计,被冻结股份市值约7亿元。
而截至公告日,加上此前的被冻结股份,万通发展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被司法冻结股份数量为1.076亿股,占其持有股份数的10.8%,占公司总股本的5.24%。
此次公司控股股东方面出现司法冻结的原因是,嘉华控股与中融信托2018年5月31日签署的《股权收益权转让及回购合同》《股票质押合同》产生合同纠纷。中融信托向嘉华控股提供借款14.08亿元,为此嘉华控股及一致行动人万通控股向中融信托提供了市场评估值超过15亿元的土地及房屋抵押物。此外,嘉华控股及子公司还提供了持有的万通控股约85%股权的质押担保,提供了万通控股持有的万通发展6400万股质押。
目前,嘉华控股合计归还中融信托的总金额为8.53亿元,分别偿还了借款本金约4.26亿元,归还了利息约4.27亿元。也就是说,嘉华控股还有近10亿元的本金没有归还。
监管督促后仍不披露还减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嘉华控股方面1.06亿股被冻结实际上冻结开始日期为2023年2月6日。根据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的“及时性”原则,公司早就应该做信息披露,甚至上交所还多次督促,并在2月13日发去监管工作函。但目前,实际的信披时间距冻结发生日已近半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上交所大宗平台数据显示,万通发展却在2月15日发生了一笔大宗交易,涉及100万股,金额639万元,买入营业部为华泰证券合肥创新大道营业部,卖出营业部为平安证券河南分公司。
2月16日晚,万通发展公告,控股股东嘉华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万通控股累计减持股份达到1%,两者合计持股比例从49.56%下降到48.53%。从披露的股份变动日期来看,万通控股在2月15日有发生减持,与上交所的大宗平台数据吻合。
股份被冻结迟迟不披露,期间却发生减持,监管再次出手。2月17日,上交所就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份冻结和减持相关事项向万通发展发出问询函。
上交所要求公司:
一、向相关股东核实并说明: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份冻结质押或冻结的具体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被司法冻结所涉纠纷的具体背景、原因及进展,相关债务本金及利息的偿还情况,是否有能力偿还相关债务,相关股份是否有被司法强制执行的风险,以及可能对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同时,在明知股份冻结且被明确督促披露的情况下,迟迟未能对外披露的原因。
二、向相关股东核实并说明:在未履行股份冻结事项信息披露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是否存在利用上述信息未予披露的时间窗口进行股票买卖的情况,公司是否存在故意延迟披露负面公告以配合相关股东减持股份的情形,并分别说明具体原因。
近乎100%质押负债73亿
根据万通发展此前的披露,目前其控股股东负债和负债率高企,持有的公司股份悉数被质押出去融资。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嘉华控股持有万通发展6.5亿股,持股比例31.64%,其中处于质押状态的有6.46亿股,占到其持股数的99.49%。其一致行动人万通控股持有3.51亿股,其中处于质押状态的有2.5亿股,质押比例71.15%。
未来半年内,嘉华控股方面共有3笔质押股份对应的债务到期,金额共计3.16亿元。
但嘉华控股的偿债能力却堪忧,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的未审计报表数据显示,嘉华控股负债金额高达73.29亿元(其中银行借款20亿元),负债率达到83.6%。而账上现金却奇缺,“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仅有0.05%。
2021年底开始,嘉华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持续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上市公司股份,加上最近的一笔1.03%的减持,累计减持股份比例达到5.5%,套现金额保守估算在6亿元以上。
万通发展的主营业务则是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租赁,目前也陷入困境。2023年公司发布业绩预亏公告,预计2022年年度实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亿元到-4.16亿元,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14亿元至-3.5亿元。
公司去年12月股价一度大跌超40%,目前有所反弹,最新股价6.74元,最新市值138亿元。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