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重阳投资最新发声:当前最看好兼具两大特征的A股公司
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2月12日从渠道机构获得的独家消息显示,今年以来在头部私募中业绩表现居前的重阳投资,近日对A股市场进行了最新展望。该百亿私募称,当前的宏观环境继续有利于A股等权益市场。前瞻地看,短期内市场估值修复可能已经接近尾声,后续行情大概率将围绕经济复苏展开。在此背景下,随着经济复苏的深入,该机构依然“看多”中国权益资产。在结构上,重阳投资最看好兼具短期复苏弹性和长期成长逻辑两大特征的公司,特别是科技自立自强领域的相关公司。
重阳投资称,春节期间的经济数据表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未受到疫情影响,这是后续经济复苏的最大动力,第一季度国内宏观数据有望逐月走强,宏观环境继续有利于权益市场。后期该机构将密切跟踪经济复苏的节奏和力度,动态调整组合持仓,重点关注兼具短期复苏弹性和长期成长逻辑的公司。
第三方机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2月上旬,国内多家百亿私募迎来一轮显著的“业绩填坑”。其中在老牌百亿私募方面,景林资产、淡水泉等均出现较大的业绩回弹;重阳投资则在去年回撤幅度较小的基础上,今年以来仍保持了相对稳健的业绩表现。
社融超预期却 “美中不足” 如何影响大类资产配置逻辑期待已久的信贷数据终于出炉。此前各界对于信用扩张的预期高涨,认为数据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乍看数据确实不负众望,社融和信贷总量数据超预期,但细看仍“美中不足”。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买方、卖方投研人士认为,政策端对“宽信用”的支持力度毋庸置疑,但从信贷结构来看, 企业端表现仍好于居民端,现阶段居民加杠杆意愿仍不足,1月30城商品房销售同比下降41%,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高达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消费投资意愿仍待修复。
经历了1月的股市反弹,究竟未来社融数据和真实的经济复苏局势将如何演化,又将如何影响股、债等大类资配置逻辑?
1月社融信贷数据“美中不足”
1月社融和信贷总量数据显示,居民按揭贷款仍在底部区间,货币信用周期处于 “稳货币、宽信用”阶段。
南银理财研究部负责人王强松对记者表示,1月新增社融5.98万亿元,同比少增1959亿元。其中,新增信贷和信托贷款同比分别多增7312亿元和少减618亿元,1月信贷投放创2010年以来单月历史新高。但是,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同比分别少增4352亿元和1886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仍在继续收缩,1月理财赎回压力仍较高,买盘缺失导致企业新发债券融资困难,部分债券融资需求或向信贷转移。
此外,居民和企业端的信贷结构分化仍然剧烈。具体而言,1月信贷投放创历史新高,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00亿元。其中,1月居民融资2572亿元(短期贷款341亿元+中长期贷款2231亿元),居民按揭贷款同比少增5193亿元、环比多增366亿元,居民加杠杆意愿边际上已有所改善,但仍偏低;1 月企业信贷融资4.68万亿元(票据融资-4127亿元、短贷1.51万亿元、中长贷3.5万亿元)。企业信贷结构延续改善,不过,各界预计基建相关的贷款或是主力。
另一个数据也值得关注。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7155亿元。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由于存款增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融资需求是否强烈,从而是否有足够多的其他优质资产能够吸收存款。房地产相关融资需求占社融的比例较大,因此,如果地产的融资需求不强,“资产荒”的局面可能难以明显改善。今年可能依然缺乏足够多的优质资产来吸纳和分流存款资金。机构预计今年的存款增量依然不低。
事实上,存款的高增延续了疫情以来的趋势。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中前后的讨论焦点在于——超额储蓄能否成为拉动消费甚至报复性消费的催化剂,中资、外资券商对此概念的讨论更是乐此不疲。
例如,国泰君安此前表示,根据其估计,在过去三年里,由于防疫措施和供应冲击导致的消费减少,预防性储蓄总额已累计约4.2万亿元。
不过,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去年额外储蓄释放对今年消费拉动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很难起决定性影响。关键在于,房地产行业下行也打压了其他相关行业消费,如家电、装修和家具的支出。由于房地产供需两端面临多重困难,2023年房市企稳回升进程不会太快,购房支出减少所带来的高额储蓄可能难以快速释放,且只能通过地产相关品类间接用于消费;其次,理财等金融资产赎回带来的储蓄,本就可能不准备用于消费,后续即便释放也将流向资本市场;最后,只有增强消费者信心,才能把更多收入用于消费。
事实上,经过去年的净值波动,理财资金回表对于存款的提振也不容忽视,这一部分资金多数以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等理财替代物的方式存续,并不太会被动用于消费。招商证券的研究估算,2022年11月10日以来,银行理财规模下降了4万亿元以上。
其实,春节前后小额消费的复苏确实可圈可点,但大额消费(房、车)仍最为关键。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购物中心人流量、新房购买量和汽车销售数据表明,大额消费可能仍然低迷。随着汽车购车税减半政策的结束,1月乘用车零售额同比增长从去年12月的3%大幅下降至-34.6%。以农历年为基准,30个城市样本的新房销售量7日平均增长从一周前的-39.3%改善至2月5日的-20%(但仍为负增长)。
中金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些“他山之石”——就海外消费行业的修复路径与特征来看,消费场景与收入缺一不可。综合对比各国经验,仅创造消费场景但没有充裕收入不足以显著提振消费(如英国);仅有充裕收入但未释放消费场景和信心也会导致高储蓄(如日本)。这个意义上,美国兼具消费能力、意愿和场景,因此消费修复最强,成为海外主要市场修复的“天花板”,但也带来高通胀的难题。
债市逢高获利、内资对A股审慎乐观
就目前的经济数据而言,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资人认为,不同于去年,2023年“现金不再为王”,复苏进程并非坦途。目前,债市分歧较大,但对利率债更倾向逢高获利了结;不同于外资的大幅涌入A股,内资主观多头经历了2022年的剧烈波动,情绪仍待修复。
在2月11日的朝阳永续2022年度中国私募基金风云榜活动期间,银叶投资首席投资官许巳阳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现在看多、看空债券的人一样多,分歧非常大,其分歧主要在于国内的复苏强度上。
“目前能有空间加杠杆的就是政府,其赤字率并不高,以政府名义计算的负债率而言,中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他表示,因而我们会更加谨慎一些,因为如果经济复苏强度好,债券不会很好;如果经济复苏强度不好,某种程度上一定会有财政加码措施出台,这对债券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债券供给或加码)。在许巳阳看来,今年利率债需要寻找逢高卖出的窗口。
就股市来看,尽管北向资金年初至今大幅涌入近1500亿元,但内资加仓乏力,基金仍处于净赎回状态。青骊投资总经理苏雪晶对记者,“不论是量化还是公募、私募,经历了2022年的剧烈波动,为了生存,也被迫加入波动的交易做法,在这一背景下,如果说因为外资买了A股,这些投资人就会积极参与,也不太现实。”
在苏雪晶看来,国内投资机构仍在等待基本面和政策进一步明朗,这仍需要一段时间。不过,机构仍看好以碳中和策略为主的中长期成长股表现,“去年全年的个股涨幅超过100%的股票中,剔除新股,剔除所谓的妖股,其实新能源赛道的占比远超60%。”他称,在成长股这个领域上,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一领域的黑科技,比如钙钛矿、特斯拉4680大圆柱电池研发及量产进展等。
34年缔造500亿商业帝国,原计划本周回国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每经记者 张宝莲 朱成祥 每经编辑 张海妮
2月11日,杉杉控股有限公司公众号“杉杉通”发布讣告,杉杉企业创始人、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先生因突发心脏疾病救治无效,于2023年2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65岁。
创立杉杉企业34年来,郑永刚带领杉杉股份(SH600884,股价19.24元,市值436亿元)从中国高端西服龙头成功转型为世界级锂电负极材料、偏光片双龙头。此外,他还在医疗大健康等领域拓展商业版图,成功将一家传统的服装厂商转型为综合型现代化的百强民营品牌,书写了自己作为一代浙商的“传奇”。
2月11日,有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郑永刚是因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病发时,正好有朋友在他位于日本的家中,并将他送到医院。他原本计划本周回国,航班都已经订好了。
从西服龙头转型
1989年,郑永刚创立杉杉品牌,并率先实施品牌战略,带领杉杉西服成为中国名牌企业,在国内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达37%。1992年,郑永刚成立杉杉股份。1996年,杉杉股份上市,成为中国服装第一股。
在杉杉西服发展独领风骚时,1999年,郑永刚决定转型,成立杉杉科技研究负极材料研发,2001年,杉杉科技的“中间相碳微球”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打破了日立化成对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垄断。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杉杉科技主营产品人造石墨出货量全球第一,硅基、硬碳等新技术产品领跑行业。目前客户遍及中德日韩等国家,市场占有率居全球领先位置。
据杉杉企业官网披露,2022年,杉杉科技完成70万吨国内布局。杉杉科技内蒙古包头10万吨一体化项目二期顺利达产;四川眉山20万吨一体化项目一期点火投产;云南安宁30万吨一体化项目加速建设中;浙江宁波4万吨硅基一体化项目签约建设。2022全年预计有效成品产能突破18万吨,石墨化产能超9万吨。
根据公众号“杉杉负极”介绍,2023年,杉杉科技将全面提升成本竞争力,加快石墨化产能释放。同时,加快推进海外布局,全面建立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
另一方面,2020年,杉杉股份持续剥离非核心业务,期间先后出售服装品牌运营业务和类金融业务部分股权,二者分别于2020年7月和2021年1月起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2021年2月1日,杉杉股份完成了收购LG化学旗下LCD偏光片业务及相关资产的交割,成立杉金光电,成为全球规模、技术领先的偏光片供应商。当年收购偏光片业务给杉杉股份贡献了较大营收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06.99亿元,同比增长151.94%。
在郑永刚的带领下,杉杉股份核心主业正式变更为锂电池材料业务和偏光片业务,从一家传统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成为锂电材料、光电材料的全球头部企业。
而郑永刚的眼光并未局限于锂电产业链一隅。在锂电池正极材料上,2021年,杉杉企业与巴斯夫合资成立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推进大长沙二期和宁夏石嘴山扩建项目,进一步深化产品组合和技术专长。电解液业务上,2005年成立的杉杉新材料是国内较早进入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制造领域的企业之一,拥有东莞和衢州两个基地,拥有领先的锂离子电解液研究开发中心。
2022年,郑永刚控制的吉翔股份(SH603399,股价16.71元,市值87亿元)完成对永杉锂业的收购。2022年6月,永杉锂业年产45000吨锂盐项目一期全线贯通,达产后将形成年产15000吨电池级氢氧化锂和10000吨电池级碳酸锂的生产能力。
目前,杉杉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综合材料供应商,公司自2002年起连续20年入榜中国企业500强,2021年以531亿元的销售额位居373位。
布局医疗大健康
今年1月12日,郑永刚主持杉杉企业2023年度经济工作会议时指出,一方面,坚定加大对负极材料、偏光片和锂盐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继续做减法,坚决剥离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同时,坚持培育医疗产业,大健康板块将成为未来重要产业。
在对新能源、新材料的布局已经卓有成效之时,郑永刚将目光瞄向了第二个战略方向:大健康。
2015年,大健康产业平台杉杉医疗成立,以投资、新建高品质医疗服务机构为主,重点在长三角地区布局医康养护。计划在8~10年内打造一批“装备先进、技术领先、专家密集、环境优美、服务温馨、团队协作、管理高效”的医疗及医养结合连锁机构,总床位规模达5000张的医疗健康产业集团。据杉杉医疗公众号介绍,目前公司旗下已经拥有华泰康复医院、君康医院、华清医院、君爱康复医院以及瑞瑶医美。
郑永刚指出,杉杉医疗未来要以康复医养为重点布局大健康产业,加快打造轻资产平台,以更高更准确的战略思路迎接新一轮发展机遇。
在贸易物流上,郑永刚于2010年12月组建杉杉物产集团,专注于经营大宗商品贸易,贸易规模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宗商品贸易商。据杉杉企业披露,杉杉物产集团为中国民营对外贸易500强企业。
郑永刚溘然离世,但他也为杉杉的未来发展留下了指导与要求:“杉杉企业要向实而行,做强产业,不断提升上市公司价值;要继续做减法、去杠杆,加快处置非主业资产;要弘扬正直、担当、创新、奉献的杉杉文化。”
最新进展:郑永刚治丧委员会名单公布
继头天晚上来到杉杉大厦后,2月12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再次来到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的杉杉大厦,发现一楼大厅里,液晶显示屏上已发出了讣告。
2月12日午后,杉杉通公众号发布《郑永刚先生治丧委员会名单》。郑永刚之子郑驹为主任委员,朱志勇、庄巍、李凤凤、李智华、杨峰、陈光华、沈波、郑学明、赵志刚、翁惠萍、高明、曹阳、谢亮书、遊海、慰笛为委员。办公室成员有李凤凤(主任)、赵志刚、翁惠萍、曹阳、沈云康、袁航、陈璐。其中,沈云康、袁航负责24小时内外联系。
随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拨打了沈云康电话,其表示无论杉杉集团还是杉杉股份的媒体联络,都由新闻发言人曹阳负责。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朱成祥摄
明辉国际(03828)发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中期业绩,收入约8.91亿港元,同比增长49%;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2810万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690万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拟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据悉,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约1.98亿港元。因集团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润率产品的销售),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个百分点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