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脱石散概念股飙升 爆炒风险已现
转自:北京商报
2023年伊始又迎来一波抢药潮,这次是止泻药蒙脱石散。近日,一张“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此毒株主攻心脑血管和拉肚子,建议准备蒙脱石散”的截图在市场上迅速流传,随后蒙脱石散药物开始遭到疯抢,一夜脱销。蒙脱石散的热度飙升也影响到了相关概念股,相关个股康芝药业(300086)、方盛制药目前已在东方财富人气榜登顶,分别位列第一、第二。
除了康芝药业、方盛制药有蒙脱石散药物销售之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蒙脱石散品牌药物包括新必奇、思密达、仁和、康恩贝等,还涉及先声药业、康恩贝、易明医药、金城医药等多只概念股。业内人士指出,按照此前布洛芬、连花清瘟的炒作来看,相关概念股股价终将回落,面对蒙脱石散的市场热度,投资者要保持谨慎,警惕其中的概念炒作风险。
两股人气飙升
蒙脱石散在市场上的热度带火了康芝药业、方盛制药,两股目前分别位列东方财富人气榜第一、第二。
据了解,康芝药业目前有蒙脱石散药物销售,公司近日在互动平台表示,患者可以在医药零售电商、各地的连锁药店,方便、及时地买到所需药品,目前预计在药师帮平台可以购买到蒙脱石散颗粒。
不过,在康芝药业年报中,并未披露公司目前蒙脱石散药品的市场占有率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康芝药业还是布洛芬概念股,公司也有布洛芬颗粒产品,前期市场对布洛芬炒作下,公司股价曾迎来一波大涨,不过之后回落。
截至12月30日收盘,康芝药业股价报6.22元/股,总市值为27.99亿元。
与康芝药业热度一同飙升的还有方盛制药,该公司旗下蒙脱石散药物在市场也较为常见,药品上标注为“仁和”。
据方盛制药2021年年报,2021年1月,公司收到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关于蒙脱石散的《药品补充申请批件通知书》,确认该药品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当年公司销售蒙脱石散5490.48万袋。
据了解,方盛制药2014年12月登陆A股市场,公司产品多为中成药与化学药品制剂,核心产品主要涉及骨科、心脑血管、抗感染、儿科、妇科、呼吸系统等疾病治疗领域。
截至最新收盘日,方盛制药股价报8.01元/股,公司总市值为35.21亿元。
概念股还有这些
除了康芝药业、方盛制药之外,蒙脱石散概念股还有康恩贝、先声药业、易明医药、金城医药等。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蒙脱石散品牌药物包括新必奇、思密达、仁和、康恩贝等。其中,新必奇生产厂商为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进一步穿透股权关系显示,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由港股公司先声药业100%持股。
资料显示,先声药业是一家创新与研发驱动的制药公司,拥有研发、生产及专业化营销能力,集团重点聚焦肿瘤、神经系统及自身免疫三大领域,旗下新必奇蒙脱石散占据市场份额较高。
截至最新收盘日,先声药业股价报11.62港元/股,总市值为309.1亿港元。
思密达牌蒙脱石散生产厂商则是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该公司背后大股东为境外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为陈家麟;康恩贝牌蒙脱石散生产厂商是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该公司由A股公司康恩贝100%持股。
截至目前,康恩贝在东方财富人气榜排名第20。
除此之外,经北京商报记者梳理,A股公司千金药业、华润双鹤、易明医药、特一药业、仟源医药、金城医药等多股均有蒙脱石散药物销售。
警惕概念炒作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按照以往经验来看,相关药物被哄抢的同时,概念股也会在二级市场遭到投资者热捧,但其中的概念炒作风险还是要警惕。
从连花清瘟、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再到血氧仪概念炒作,每一波“囤药风”都让相关概念股在二级市场迎来大涨。以以岭药业、新华制药为例,在连花清瘟的炒作下,以岭药业股价在2022年9月27日-12月12日区间累计涨幅超170%,但之后公司股价开始接连大跌,不少追高股民被套。
经统计,在2022年12月13日-30日这14个交易日,以岭药业区间累计跌幅高达42.11%。
布洛芬原料药龙头新华制药经历前期大涨之后,近期股价也出现大跌,在2022年12月20日-30日这9个交易日,区间累计跌幅达34.57%。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二级市场上概念股炒作风险极高,股价被推高之后,投资者盲目跟风买入被套案例比比皆是。“对于市场上的概念股炒作,投资者还是要吸取教训,谨慎操作。”许小恒如是说。
而在相关概念股中,有不少个股也并不具备炒作的业绩支撑。
其中,康芝药业2021年实现扣非后归属净利润约为-4088万元,在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净利润、扣非后归属净利润均为负值,分别约为-1.1亿元、-1.12亿元。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康芝药业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不过电话未有人接听。
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蒙脱石散被市场热炒,不少产品在线上大药房的价格也出现猛增,以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旗下的思密达蒙脱石散为例,该3g×10袋产品售价22.8元,但在京东健康某药房上售价达到了80元/盒,部分药房售价还有70元/盒,并且均显示售罄。此外,康恩贝旗下的蒙脱石散3g×10袋产品15元/盒,在京东健康某药房上最高卖到了88元/盒。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还有部分蒙脱石散药物与口罩、其他药物捆绑销售的情况,并且均显示售罄。医药专家魏子柠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蒙脱石散主要是消化科用来治疗腹泻的药物,也是一种家中常备药,但很多药物也都可以达到蒙脱石散的效果,没有必要抢购和囤货。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
年内首批上会企业敲定 莱斯信息闯关科创板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转自:北京商报
2023年首批上会企业已经敲定。根据安排,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斯信息”)、山东一诺威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诺威”)、江苏鼎智智能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智科技”)3家公司将在1月3日迎来IPO大考,其中莱斯信息冲击科创板,一诺威、鼎智科技冲击北交所。
1家闯关科创板
上交所官网显示,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定于1月3日上午9时召开2023年第1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审议莱斯信息首发事宜。
据了解,莱斯信息IPO进展较快,公司招股书在2022年6月22日获得受理,之后在当年7月9日进入已问询状态,先后经历了两轮问询回复。招股书显示,莱斯信息作为民用指挥信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面向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以及城市治理等行业的信息化需求,提供以指挥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指挥信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和系列产品。
财务数据方面,2019-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莱斯信息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0.23亿元、13.49亿元、16.19亿元、4.57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3631.27万元、9639.53万元、9688.24万元、-2032.41万元。
此次冲击科创板上市,莱斯信息拟募资10.17亿元,分别投向新一代智慧民航平台项目、智慧交通管控平台项目、公共信用大数据支撑和服务平台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2家迎考北交所
除了莱斯信息之外,1月3日还有两家冲击北交所企业迎来上会大考。
北交所官网披露消息显示,北交所上市委员会定于1月3日上午9时召开2023年第1次审议会议,审核一诺威、鼎智科技首发事项。
招股书显示,一诺威主要从事聚氨酯原材料及EO、PO其他下游衍生物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及承接塑胶跑道等体育场地工程的施工,拟上市募资5亿元;鼎智科技则主要从事线性执行器、混合式步进电机、直流电机、音圈电机及其组件等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拟上市募资4.49亿元。
据了解,鼎智科技系A股公司江苏雷利的控股子公司。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江苏雷利直接持有鼎智科技1657.96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47.76%,为鼎智科技控股股东,而苏建国、苏达父子合计控制江苏雷利67.13%的表决权,为鼎智科技的实际控制人,这也意味着若鼎智科技能顺利在北交所上市,苏建国、苏达父子A股版图也将扩容。
据江苏雷利2021年年报,苏建国1955年10月出生,高中学历,目前任上市公司董事长;苏达1982年5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目前任上市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冲击北交所上市背后,鼎智科技近年来业绩增势较猛。2019-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鼎智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7868.97万元、1.31亿元、1.94亿元、2.57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216.47万元、3430.37万元、4959.51万元、8437.62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报告期内,鼎智科技毛利率大幅高于同行业平均值引发极大关注。数据显示,报告期内,鼎智科技毛利率分别为52.88%、52.12%、52.93%、54.75%。而综合行业整体而言,同行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为36.6%,鼎智科技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IPO公司如果毛利率水平偏离同行业可比公司太多,其中的合理性以及原因等可能会被追问。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鼎智科技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不过电话未有人接听。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
新年畅想!2023年宏观政策十大看点来了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新的一年来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2023年宏观政策十大看点,邀您一道畅想新年宏观政策着力点。
财政政策适度扩张
赤字率或升至3%水平
2023年,稳增长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为此,宏观政策料将加大调控力度,尤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望适度扩张。
在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总基调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的要求下,2023年财政赤字率有望小幅提升至3%水平。一方面,适度扩张的财政支出强度可以有力支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并支撑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及做好基层“三保”的工作。另一方面,参考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出“加力提效”的部署后,2019年财政赤字率较上年小幅提升0.2个百分点,因此2023年财政赤字率有望在2022年2.8%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2023年财政政策还需兼顾好财政可持续发展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在新的一年,财政政策有望继续通过“准财政”工具等方式配合小幅提升的财政赤字率实现整体的财政适度扩张。
货币政策仍将偏宽松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
展望2023年,随着经济逐渐企稳回升,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要求下,在2022年较为宽松的流动性或逐步收敛,但仍将维持较充裕的流动性,从而继续支持经济修复。
支持实体经济仍是2023年货币政策的重点工作。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新的一年货币政策仍有必要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因此,2023年降准、降息的窗口仍可能开启。
在“精准有力”的政策部署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发挥更大作为。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加大再贷款、再贴现、贷款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力度来支持重点领域。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专项再贷款工具有望扩容,配合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政货币政策加大联动
新的一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多措并举,各类政策间的协调配合更加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作为两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将在2023年加强协调已成共识。在2022年发挥积极效用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望在2023年进一步扩容。
在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积极发挥“准财政”作用,配合专项债资金,重点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有力支撑了2022年的基建投资增速。考虑到新的一年稳投资仍是扩大有效需求的重点方向,适当扩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来推动基建持续发力的必要性较强。同时,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受到财政可持续以及地方债务风险约束,需要“准财政”工具予以配合财政政策扩张。
此外,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还将在财政贴息工具上有所体现。在新的一年里,财政贴息工具有望在支持范围上持续扩容,配合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更多重要领域提供低成本资金。
加力支持服务业
稳定新增就业岗位供给
2022年12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2022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人,但当前稳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创新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3年要将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有力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关键在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岗位供给。中小微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服务业是就业创业的主要部门,2023年“稳就业”工作将围绕这些市场主体和行业开展政策协同。同时,发挥平台企业稳就业、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保持事业单位、基层项目招聘招募总量不降低也是2023年稳就业工作的应有之义。此外,从2023年起我国将迎来10年最大退休潮,2023年是否会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总体方案,值得关注。
消费政策
将着力“稳大头、促创新”
2022年受多重因素影响,消费市场波动较大,但在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保畅通的政策支持下,消费市场顶住了压力,展现了韧性。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消费市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随着“二十条”“新十条”接续推出,疫情防控政策在不断调整优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振消费市场信心。短期看政策将把稳定和提振消费的“大头”列为重中之重。在传统消费支出中,吃住行在消费总量中占比较高,2023年相关政策必将围绕“稳大头”下功夫,发放消费券、兜底困难群众等相关政策力度有望加大。
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创新消费业态和服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此外,为了尽快稳定居民收入和消费预期,2023年除了全力做好“保交楼”、稳定就业外,提高个税起征点、探索消费税改革、完善假期政策、加大收入分配政策改革力度等都或成为政策选项。
稳投资工作聚焦
基建投资与制造业升级
受政策拉动,2022年基建投资自5月之后连续加快回升,特别是超过7000亿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填补了重大项目的资本金缺口,确保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展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已明确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从具体实施途径来看,无论“十四五”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还是补短板项目建设,都与基建投资相关。与此同时,各地不仅持续抓落实,推动资金到位重大项目开工实施,还在持续谋划项目储备,因此,2023年基建投资仍是“稳投资”政策发力的重点。
除基建投资,设备更新改造、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带动的制造业投资增长同样是2022年的经济增长亮点。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任务,无论是以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的设备更新改造,还是电子、医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都体现了制造业产业的持续升级。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制造业升级的投资动能依旧强劲,因此,新的一年,“稳投资”政策仍将继续关注制造业升级。
推进国企“混改”走深走实
到2022年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响铃交卷。整体来看,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力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效率和运行质量,并在多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突破,啃下了“硬骨头”。
2023年,要围绕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实现这些任务目标,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
从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角度来看,要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长效化制度化,将差异化治理管控落到实处。站在新的起点上把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也要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
全面注册制箭在弦上
2022年以来,以注册制为牵引的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注册制改革硕果累累,吸引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科创企业上市融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A股注册制上市公司累计1046家,总市值达8.71万亿元。
通过注册制改革,成长型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大幅扩容,助推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当前,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理念深入人心,市场主体归位尽责,中介机构不断提高执业质量。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规范、透明、法治的资本市场良性生态在加速形成。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在2023年,如何建设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将是资本市场的重大课题。可以预期,资本市场改革将全面推进,配套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以更好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战略部署,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房地产供需两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将在促消费、扩内需、稳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下,2023年的房地产政策将更加宽松,将在落实好2022年已出台多项政策的基础上,从供需两端进一步出台新的支持政策。
在需求端,将因城施策放宽购房条件、降低购房成本,继续加大对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住房改善消费需求将得到更多政策支持,此前一些妨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措施将得到优化完善。比如进一步放松限购、限贷政策,放宽“认房又认贷”的首套房认定标准、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调整普通住宅认定标准等。
在供给端,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是重中之重,对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将成为政策重点。2022年已经出台的房企信贷、债券、股权融资支持政策在2023年将加快落实,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同时,将出台新措施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实现行业的有序出清。
完善常态化监管制度
释放平台经济创新活力
2023年,为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要求,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势在必行。对于2023年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重要部署。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近年来,我国对平台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数字经济发展重点。但随着平台规模扩张和资本聚集,产生过一些阻碍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通过集中专项整改,平台经济中不合规成分已被有效去除。下一步,应当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营造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数字经济营商环境。
展望2023年,平台经济领域常态化监管,更需要平衡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避免因过度监管而造成创新停滞,应给予新业态必要的发展时间与试错空间,并根据风险大小进行适时适度干预。同时,监管方与相关企业应相向而行,找到适合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监管平衡点,形成合理监管。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计,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场将陷入供应过剩,同时下调需求前景,上调非OPEC供应预估。根据OPEC的最新月度报告,其将第三季度原油产量预测下调124万桶/天,至2,827万桶/天。这比OPEC 13个成员国7月的产量低了约57万桶/天。OPEC位于维也纳的研究部门将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预期下调72万桶/天,同时上调非OPEC供应预期52万桶/天。预计本季度原油消费均值为9993万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