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新年发“家书”!称今年是恒大关键年!一定能偿还债务 涅槃重生!
据媒体报道,1月1日晚间,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公司内部发出了一封《致全体恒大人的一封家书》引发关注。在内部信中,许家印总结了恒大集团2022年全年的表现并对恒大2023年重点工作作出规划。对此,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从恒大集团证实了该内部信的内容。
许家印表示,2022年恒大地产732个保交楼项目全面复工,全年累计交楼30.1万套;恒驰汽车三年磨一剑,实现了恒驰5的量产和交付;恒大物业尽心尽力服务超千万业主;海花岛稳步运营,累计接待游客760万人次。
努力偿还债务化解风险
在信中,许家印感谢恒大员工的负重前行。其表示,“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凝聚着每一位恒大人的心血汗水。这一年,大家团结一心、负重前行,不畏艰难、全力以赴,没日没夜地忘我付出,承受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克服了千万个难题,实现了一个个不可能。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也一一记在心上。你们辛苦了!”
展望2023年,许家印在信中表示,“2023年是恒大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千方百计保交楼的关键年。我坚信,只要全体恒大人齐心协力、永不放弃,努力拼搏、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做好全面正常施工、恢复销售、恢复经营等各方面工作,我们一定能完成保交楼任务,一定能偿还各种债务、化解风险,一定能开启涅槃重生的新篇章。”
实际上,对于恒大而言,保交楼是许家印近期主抓的重点工作。2022年12月2日晚,恒大集团就保交楼工作再次召开专题会议,许家印在会上重点总结了今年以来的复工复产保交楼情况,并要求确保完成全年保交楼任务。
许家印表示:“今年1至11月,恒大集团实现交楼25.6万套,2022年全年要力争完成30万套的交楼,12月份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交楼4.4万套。这个月还剩29天,时间紧、任务重,恒大全体员工要坚定不移地履行我们的主体责任,永不放弃地努力拼搏,确保完成全年交楼任务。”
在恒大汽车方面,“恒驰5”的量产在元旦前也已披露。2022年12月30日晚间,恒大汽车(00708.HK)公告称,公司的“恒驰5”正在量产,已经向客户交付324辆。恒大汽车称,为了节省成本,集团正进行一系列的减省成本措施,包括减少整体员工数目,安排部分员工停工休息、部分员工减薪等。集团将继续以最大力度为“恒驰5”量产创造有利条件。
不过,在公告中,恒大汽车还表示,附属公司接到468万欧元偿债书。恒大汽车表示,公司现正就法定要求偿债书寻求专业意见,并将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保障公司及股东的利益,公司将适时作出有关法定要求偿债书的进一步公告。
房企掌舵者谋划今年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房地产行业频频迎来政策利好,从信贷、债券、股权三个融资渠道采取“三支箭”的政策组合,支持房企拓展融资渠道。在此背景下,岁末年初之际,有不少头部房企掌舵者对于公司2023年的发展做出重点规划。
华侨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振高表示,展望2023,宏观政策利好频出,市场回暖迹象明显,企业发展环境愈发好转。让我们迎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国资委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先人一步的眼光、高人一筹的谋略、快人一拍的行动、优人一等的作风,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团结奋斗,在推动集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勇毅前行!
中海地产董事长、总经理颜建国表示,我们确定要高质量发展。我们一贯敬畏市场,坚持稳健审慎的财务策略,坚持有质量的增长,长期恪守“三条红线”,在本轮房地产行业急剧下行的寒冬中,保持行业领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上下游数千家企业“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努力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良性循环,为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碧桂园集团党委书记、总裁莫斌表示,对于2023年,我们将全面总结和反思过去30年以来特别是应对此次行业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加强组织和人才建设,积极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着力发展以改善型住房为主的民生地产,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利用科技智慧建造的高品质优势,全力参与保障性住房等代管代建,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做出行业头部企业应有的贡献,创造公司更加美好的未来。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2023年是绿地深化转型升级、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要深刻认识内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刻认识集团面临的机遇挑战,围绕“再聚焦、再转型、再提升、再优化、再出发”的主线,进一步深化转型升级,推动集团在新形势新征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资本市场年终盘点丨万家基金黄海包揽业绩前两名,科创50等ETF备受基民青睐证券时报
编者按:
2022年可谓非同寻常的一年,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跌宕起伏亦贯穿A股全年。这一年,大类资产价格波动与走势不断贴近甚至刷新历史极值,充分考验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极大地考验基金经理的投研功底和投资者的投资心境。值此年终收官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年终盘点系列,着眼于资本市场的变化趋势,坚定资本市场参与者信心。
在波澜起伏不定的市场环境下,万家基金黄海以近50%的全年收益力压群雄,取得全年股票型基金业绩冠军,旗下两只基金包揽业绩前两名。
面对市场的波动,基民似乎表现更为“淡定”,不少行业类ETF基金年度跌幅较大,但基民却“越跌越买”,不少ETF基金年度份额变动超百亿。
万家黄海包揽业绩前两名
2022年,在疫情、地缘冲突等多重不利因素冲击下,市场波动幅度明显较大,A股主要指数全年均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上证指数全年跌15.13%,年内一度跌破3000点;科创50指数全年下跌31.35%;创业板指全年下跌975点,跌幅达29.37%。
尽管市场不如人意,但仍有不少基金经理逆势突围,成为2022年的“黑马”。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万家基金基金经理黄海管理的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混合、万家新利灵活配置混合分别以48.56%、43.66%的收益率位居2022年权益类基金的“冠军”“亚军”。此外,黄海管理的万家精选混合A同样以35.51%的收益率在权益市场中排名前列。
黄海在公募市场极为低调,此前甚至因为重仓地产股饱受质疑,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混合的持仓记录显示,2022年二季度末,黄海重仓持有保利发展、金地集团、建发股份等地产股,同时也配备了陕西煤业、中煤能源、潞安环能、山西焦煤等大量煤炭股。
2022年三季度,黄海改变了以往策略,地产股持仓减少,前十大重仓股只有金地集团为地产股。与此同时,黄海大肆加仓了煤炭、石油等能源股,迎驾贡酒等白酒股也进入前十大重仓股名单。
黄海表示,投资上,主要挖掘市场中的结构性机会,布局低估值、高分红、业绩稳定性较高的价值股。三季度持仓结构上略有调整,适度增加了油气行业的权重,同时降低了地产的权重,增加了消费、金融、建筑等其他行业的配置,后者股价的超跌带来了较好的布局机会。
“A股市场虽然受各种负面因素冲击呈现反复寻底的态势,但由于中国市场广大,同时制造业体系完备,A股市场上结构性的机会仍将层出不穷。当前环境下价值股的性价比较高,持续受益于资产配置从成长股向价值股再平衡的过程。” 黄海说道。
展望2023年,黄海认为,2023年是一个经济基本面筑底回升的过程,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广,比如上游资源品、地产产业链、化工、消费、金融等。但在具体投资层面,黄海表示,“2023年上半年我还是偏谨慎型,能源、煤炭、油气排在关注度比较靠前的位置,2023年二季度以后还需要看到时候的具体表现,观察哪些行业有更多好的调整机会。整体上还是上游资源品、稳增长产业链、化工、建材、钢铁、水泥等板块排在关注度比较靠前的位置;金融也是轮动大周期的另一条线,比如保险、券商、银行。”
科创50等ETF基金备受青睐
在经历此前连续三年的上涨后,2022年A股市场总体出现明显调整,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跌幅更大,2022年分别累计下跌29.37%、31.35%,但基民却是越跌越买。
Wind数据显示,科创50ETF年末基金份额达507.85亿份,为目前基金份额最大的ETF,今年来,科创50ETF的基金份额增加了365.49亿份,也是今年基金份额变动最大的ETF。
创业板50ETF份额年内也同样增加了48.70亿份,年末基金份额达108.71亿份。
行业方面,国际地缘冲突和国内局部疫情反复引发市场波动,多数行业板块年度收益为负,航天军工、电子等板块跌超20%,非银金融、环保、计算机、通信、钢铁、医药生物、基础化工、汽车、家用电器等多个板块跌超10%。而在俄乌局势的冲击下,全球通胀上升,能源、资源价格一度大幅上涨,以能源和资源为代表的抗通胀板块成为年度投资主线和避险主线之一,相关板块亦大幅上涨。
医药生物、非银金融、电子、计算机等板块年内跌幅较大,跟踪相关行业指数的ETF基金同样遭遇大跌,但基民却越跌越买。
Wind数据显示,医疗ETF、医药ETF等年内基金份额增加超百亿份,证券ETF、半导体ETF、芯片ETF、5GETF等同样获青睐。
ETF份额增加,表明投资者抄底意愿强烈。据平安证券研究,目前行业ETF集中于偏上游周期板块和偏下游的消费、医药、TMT、金融地产板块,而中游板块的产品主要集中于新能源相关产业链,在机械设备、专精特新等偏制造业领域的ETF数量较少,仍有布局空间。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随着市场结构性行情凸显,行业主题ETF市场资金“高抛低吸”的特征明显。在相关行业下跌的情况下,投资者一般会通过买入或定投的方式越跌越买,积累筹码;而随着指数反弹和上涨,也会在上涨过程中逐渐兑现收益,落袋为安。
责编:万健祎
从“制药大国”迈向“制药强国”
从“0”到“best in class”(同类第一),中国创新药用了约10年时间。
2022年12月14日,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百济神州(688235.SH)以一组全方位胜出的数据宣布,其自主研发的BTK(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取得优效性结果。
此次泽布替尼所挑战的伊布替尼,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BTK抑制剂,由强生、Pharmacyclics合作开发,主要适应症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约占白血病新发病例的25%,这也是全球BTK竞争格局中最关键的适应症领域。
近日,百济神州总裁、首席运营官兼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博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公司BTK项目立项,目标是做出一款靶点抑制更专一、活性更强的BTK抑制剂。尽管头对头研究风险高、难度大,且需要持续投入,但要和全球实力强劲的大药进行比较,证明泽布替尼是一款更好的药物,进行头对头研究是最好的选择。
泽布替尼的成功“攻擂”,反映了中国创新药在实现“量的提升”同时,向“质的跨越”奋进。《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2021—2025)》报告显示,在2020年,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跻身“第二梯队”前列,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贡献率跃至约14%,全球排名第二。
在强有力的监管推动和引导下,我国从“制药大国”加速迈向“制药强国”。
头对头试验挑战
作为ASH年会备受瞩目的环节之一,汇聚血液学领域最新前沿研究的“最新突破摘要”(Late-Breaking Abstracts,以下简称“LBA”)在2022年迎来了泽布替尼的汇报。
据百济神州披露,此次泽布替尼与伊布替尼的头对头研究为ALPINE试验,是一项随机、全球3期临床试验研究,旨在评估两者用于治疗既往经治的复发或难治性(R/R)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的效果。
上述ALPINE试验最终无进展生存期(PFS)分析结果显示,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取得了优效性结果,表现出更具优势的心脏功能相关的安全性特征。这些数据在ASH年会上通过LBA的口头报告进行展示,同时刊载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公告显示,泽布替尼是一款由百济神州科学家自主研发的BTK小分子抑制剂,目前正在全球进行广泛的临床试验项目,作为单药和与其他疗法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
吴晓滨表示,泽布替尼的设计旨在最大化BTK靶点占有率、最小化脱靶效应,通过更高的选择性,减少第一代BTK抑制剂由于脱靶效应带来的相关毒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获益。
“2014年,泽布替尼进入临床阶段后,我们陆续看到一些非常积极的数据,证明它对靶点的抑制持久,且耐受性非常好,这两点在临床中也转化为更好的疗效数据。因此,我们对泽布替尼的潜力有了更充分的信心,基于全球临床数据的支持,我们相信这款药有潜力成为一款全球性大药。为了充分证明它的治疗优势,挖掘国际化的潜力,我们在2017年、2018年先后启动两项全球性3期的头对头研究。”吴晓滨说。
新药研发是一个系统性、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走国际化路线,更需要从一开始确立正确的战略方向。产品疗效过硬是其一,坚定、持续的投入与战略定力亦不可或缺。
在泽布替尼立项早期,百济神州从药物研发阶段开始便为其在全球上市制定研发计划。2014年启动临床试验之初,公司选择在澳大利亚进行,截至目前,泽布替尼已在全球开展35项临床试验,覆盖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为更有力地支持产品的全球开发,公司构建一支超过2600人的内部临床开发与医学事务团队,包括上述ALPINE试验在内,目前公司正在或已开展的超过110项临床试验中,超过60%为国际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ALPINE试验的优效性结果,使得泽布替尼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头对头对比第一代BTK抑制剂,取得PFS和客观缓解率(ORR)优效性的BTK抑制剂。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强有力地证实了泽布替尼‘同类最优’的治疗优势。”吴晓滨说。
“出海”争夺市场
事实上,泽布替尼“里程碑式的突破”还包括其于2019年11月在美国获批上市,实现中国抗癌创新药“出海”的“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泽布替尼已在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包括美国、中国、欧盟、英国、加拿大等。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泽布替尼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0项药政申报正在审评中。其中,美国FDA已受理泽布替尼的CLL/SLL新适应症上市申请,FDA目标决议日期是2023年1月。2022年前三季度,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约3.89亿美元,美国市场的销售额约占70%。
吴晓滨表示,在商业化布局方面,截至2022年三季度,百济神州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一支超过3400人的大规模商业化团队,覆盖中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该团队基本上为当地人才,既拥有全球化视野,又对当地市场非常熟悉,能快速进入到业务当中。以美国为例,公司拥有一支近300人的团队,基本覆盖美国血液科的重点医生及临床中心。
事实上,包括百济神州在内,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势头从2020年开始不断升温,2022年热度依旧。
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2019年~2021年,中国药企License Out(对外许可)交易数量累计达100项,交易金额累计超过240亿美元。截至2022年12月17日,2022年中国创新药/新技术License Out总交易金额达到历史最高,为174.2亿美元,较2021年的141.86亿美元增长22.8%,交易数量较2021年增加6项至48项。从项目类型上看,创新药项目占比最高,达71.4%。
不过,中国创新药“出海”并非总是一帆风顺。2022年上半年,信达生物(1801.HK)、和黄医药(0013.HK)、君实生物(688180.SH)旗下创新药的上市申请先后遭到FDA驳回。
东北证券发布研报指出,递交申请的新药是否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设计试验是否对北美人群和北美医疗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相关临床试验是否从开始到结束全阶段与FDA积极沟通,以及是否针对同一适应症与已上市药物进行头对头试验等,都将成为创新药“出海”需要考虑的因素。
新药研发贡献提升
“出海”征途难免遭遇波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在过去10年取得了量与质的提升。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27日,2022年在国内获批上市的16款1类新药中,有12款为国产。
吴晓滨表示,10年前,我国患者尚未能用到具有本土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当时几乎所有的原研药均以全球最高价格进口。随着2015年药政改革的启动,医药创新迎来高潮。目前,中国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贡献率跃至第二,正在为全球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在政策、资本、人才等多项因素的助推下,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国内创新药企的发展也已渐入佳境,与跨国制药企业同台竞技、并驾齐驱,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研究、数据相继登上国际制药界的舞台。”吴晓滨说。
中国创新医药行业经历了黄金十年,正在开启第二个新周期。值得注意的是,在投入极大热情催化发展后,创新药靶点同质化、研发扎堆内卷等现象同时存在。2022年,关于医药生物行业如何“过冬”的讨论从未间断过。这一年,投资者变得愈加谨慎,创新药企融资难度增加;上市公司市值缩水,新股频繁破发。
对于资本“寒冬”,吴晓滨表示,创新药是一条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赛道,结合国内外政策出台、宏观环境变化等因素,从整体上看,中国创新药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新药研发与全球的差距也正逐步缩小。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强的研发布局、商业化实力、全球化视野的创新药企将能更好地迎接机遇,应对挑战。
“2022年对于众多企业而言是不容易的一年,产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但近段时间以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整个生物制药行业慢慢有一些回暖的迹象。作为企业,我们希望这一趋势能够继续,为产业注入更多的发展信心。”吴晓滨说。
明辉国际(03828)发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中期业绩,收入约8.91亿港元,同比增长49%;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2810万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690万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拟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据悉,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约1.98亿港元。因集团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润率产品的销售),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个百分点至22.3%。